父母第一次见面,伯母拉着母亲的手,温和地说:“我家兄弟虽看上去显老,其实才23岁,在铁路局工作,为人忠厚、老实。”
伯母正滔滔不绝,一旁的父亲不客气地打断她。他清了清嗓子,认真地对母亲说:“实不相瞒,其实我已30岁,收入低,且有短暂婚史,你得好好考虑。”
闻听此言,一旁的伯母急得双脚跳,心里暗想,怎么得了哦,这门亲事又泡汤了。
多年以后,母亲告诉我,因为父亲那番话,让她决定嫁给这个年长她10岁的男人。在母亲的眼里,坦诚、忠厚的男人才能托付终身。
父母年龄相差10岁,但他们的生日却在同一天,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缘份?
上世纪70年代,父亲远在安徽铁路局工作,母亲独自在家抚育三个子女。父亲是文化人,性格内向却情感细腻。
他给母亲写的每封信都饱含深情。我曾在母亲的衣柜里无意中读到那些泛黄的信笺,每封信的开头,都是同样一句:“吾爱妻:你好吗?”
两地书,夫妻情,靠着这些书信和对彼此的牵挂,父母一起度过了那段清贫却又浪漫的岁月。
80年代,父亲调回原籍,安置在离家30公里之外的供销系统,通常几天才能回家。
他在家的日子,母亲总是满心欢喜。每次离家时,母亲会装满满一瓶腊肉炒咸菜外加一份烧肉让他带走。
母亲笑称这是拿他当学生娃对待。父亲省吃俭用,常以稀饭、面条充饥。母亲烧制的咸菜肉沫成了父亲最好的佳肴。
为有更多时间顾家,父亲在55岁那年学会了骑自行车。从单位到家,光一个单边都要骑1个多小时,沿途还有很多上坡路。
父亲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接过母亲手中的活。他说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得多,只要他在家一天,就多担当一天。
父亲退休那年60岁,母亲50岁。农历7月12那天,父亲去了镇有线电视台,为他们共同的生日点播歌曲《一路上有你》,还特意请工作人员在字幕上留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此纪念夫妻牵手相伴的岁月。
退休后,热爱文学的父亲奋笔疾书,创作了《离休三步曲》《我这一辈子》等自传体散文,还专门去文印店打印成册。在《我这一辈子》中,他用大量的笔墨抒写了与母亲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幸福时光,还将母亲的照片设置成了书的封面。
2005年,母亲因病需做手术,父亲陪同她来到主城区,日夜守护在病床前。手术后,母亲感觉脚心冰凉透顶,盖几床厚厚的棉被均无济于事。父亲当即敞开衣服,将母亲的双脚放在了他的胸膛上,他说“这样暖和点”。
2006年,父母结婚四十周年,在亲友的鼓动下,他们到县城拍了一套婚纱照。照片上父亲身穿笔挺的西服,配上红色的领带,显得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母亲略施粉黛,光彩照人,仿佛回到了如花似玉的少女时代。
一个月后,父亲脑溢血突发,丢下母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之后,母亲一下子像老了10岁。她在父亲的坟前种满鲜花,每隔几天去清理一次杂草,时不时地说几句:“你看你,独自在这里躺着,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啊!”
每次就餐前,她会在桌上多摆一套碗筷,边往碗里夹菜,边说:“这是你最爱吃的菜。”有时也会往杯里倒些酒:“你有高血压,但今天来客了,你可以少喝点。” 母亲说,尽管父亲已去,但她总感觉父亲并没有离开。
本文发表于《重晚副刊》 作者:周成芳,个性签名:做高雅的文人、儒雅的商人、文雅的女人 作者简介:周成芳,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三里河旅行社负责人.作品散见《中国审计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重庆政协报》《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老年周报》《作家视野报》《成都晚报》《银川晚报》《安徽日报》《37度女人》《特别关注》等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不改的朱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