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8月25日讯(记者 胡旭阳)8月24日下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引发全球舆论关注的同时,还有中国百姓对于进口食品、海鲜、日式餐饮等多方面的安全顾虑,甚至引发了食盐抢购风。
抢盐?囤药?拒绝海鲜?8月25日下午,记者采访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环境与健康首席专家、华西第四医院医防融合健康咨询专家张遵真,来听听她怎么说?
张遵真教授
记者:核污染水对人体有影响吗?多大剂量容易对人体产生危害?
张遵真教授:从长远来看,大量核污染水排向大海,对海洋生态系统定会造成一定影响。核污染水的排放会使海水、海中的动植物(海产品)放射性增加。海产品(海盐、海带、海鱼等)中放射性增加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海水放射性浓度和暴露时间。
众所周知,海洋很大,流速很慢,核污染水放射性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需要一定时间,在扩散过程中放射性浓度也相应稀释。什么时候,哪个地域的海产品放射性增加到什么程度需要实际检测方能准确回答。
记者:生活中普通人应该怎么防辐射,有无食物可以抗辐射?
张遵真教授:在生活中,辐射分为电离辐射(波长短,频率高、能量强。使物质发生电离,对健康危害大,有致癌作用,如X光机、钴60治疗机、碘-131等)和非电离辐射(波长长,频率低,能量小。不发生电离,以热效应为主,没有明确致癌作用,如手机辐射、微波炉、电热毯、高压电塔、基地转播台等)。核污染水含有的辐射属于电离辐射,具有明确的生物危害效应,可以诱导肿瘤,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的效应,属于一类致癌物。
生活中天然本底含有微量放射性,比如土壤岩石中的放射性氡,放射性氡已被证明是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危险因素。然而万物皆有毒,关键看剂量!在已有的研究中,孕妇被认为是放射性危害的高危人群。美国妇产科协会2017年发布指南指出,X射线辐射对胎儿影响和风险主要取决于胎龄和射线剂量。
表1:美国妇产科协会2017年发布的辐射致畸阈剂量
表2:常用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
从表1可见,50msV(毫西弗,反映放射性的单位)放射性是引起孕妇致畸的阈剂量,要达到50msV,需要连续拍2500次胸片;而辐射量最大的胸部CT,需要连续做6次。
大自然也存在天然放射性物质,大自然中含有微量放射性。在人们的认知中,孕妇对放射性最为敏感。研究显示50msV(毫西弗)放射性是引起孕妇致畸的阈剂量。而核污染水的排放,什么时候,什么地域的海产品浓缩的放射性达到什么浓度,人需要摄入多少这样的海产品才会达到引起危害的阈剂量,目前尚不能科学回答。
生活中接触的多为非电离辐射,比如手机辐射、微波辐射、电热毯辐射、基站等。大众接触电离辐射主要来自医疗诊断和医学治疗,如X光、CT、伽马刀和钴60放射治疗等。没有疾病,无须进行这些放射检查和治疗,自然极大减少了接触放射的机会。倘若医生开单需要接受放射检查或治疗,也无需过度恐慌。表1和表2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放射剂量和时间决定放射危害,并不是只要一接触,就一定产生危害。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食物具有足够证据可以有效抵御放射性危害。理论研究方面,放射性物质具有电离特性,可以产生活性氧,引起氧化损伤,导致遗传物质DNA断离,最终诱导肿瘤。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具有抗氧化的物质理论上可能具有防御放射性危害的作用,研究放射防护多在细胞和动物模型实施,对细胞或动物具有放射防护,并不等于对人具有同样的作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D等,茶叶中的茶多酚、矿物质锌和硒、辅酶Q10、葡萄籽提取物等都是被大量研究证实的抗氧化物质。这些抗氧化物质天然存在于我们大众食品中,特别是各种新鲜蔬菜水果中含量丰富。只要我们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正确烹饪,就不会缺少这些营养素。
记者:海产品还能食用吗?
张遵真教授:如上述,核污染水排放大海,肯定会增加排放海域海水中的放射性浓度,通过海水流动,放射性逐渐扩散向远方,造成海水和海产品中放射性浓度逐渐增加。然而,每个区域,每种产品放射性增加多少尚不能科学推导。但可以肯定的是:短时间内距离核污染水排放比较近的海域的海水浓度和海产品中放射性一定高于距离核污染水排放较远的区域。
目前没有科学数据显示一个特殊地域的海产品放射性是否增加?增加了多少?相信随着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会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很可能启动环境、食品、海水等放射性监测,并进行风险评估,给出科学权威的回答。
海盐是众所周知的海产品,未来海盐中放射性一定是监测的重点。目前建议人们选择非海盐,比如中国自产的井盐和湖盐。市场上供应的食盐(特别是内陆地区)大多属于井盐和湖盐,这些食盐储量丰富,可供中国长期食用,人们没有必要大量囤积食盐。
记者:普通人有没有必要购买抗辐射药物,需要准备检测仪器吗?
张遵真教授:人们谈辐色变,是因为电视剧渲染夸张,受到辐射,发生白血病死亡。
并不是只要检测到放射性,就一定有危害。生活场景中本身就存在放射性,放射防护标准限值是50mSv,而生活场景中吸烟安检等都会接受微量辐射。
目前并没有足够科学依据显示哪个药物具有防辐射的作用。保健食品里面有一类辅助防辐射的保健食品,其实也只是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并且是用动物做的实验,并不能支持对人具有防辐射的作用。家里空气中本身就具有放射性本底,这个本底人已适应,没有健康危害。如果家里没有特殊的放射源,无需检测放射性,更不需要准备检测仪器。
张遵真,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环境与健康首席专家,华西第四医院医防融合健康咨询专家。现任四川省中华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分会常委、四川省预防医学学会环境卫生分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成都市环境学会主任委员等。长期研究环境与健康,特别是环境污染物诱导氧化应激在致癌机制中的作用;精通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卫生标准研制的理论与实践;擅长环境因素“有利与有害”效应辨析,熟悉保健食品、化妆品、消毒剂等的毒性评价和植物提取物的功能性评价理论与实践。
(图片和表格来自华西第四医院)
来源:四川新闻网
来自: 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