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泽海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 深耕荒山变金山 盘活资源变股权
“家有良田万亩,不如薄技在手”。27年前,学过缝纫技术的他,跟着亲友来到苏州,在一家服装厂当了一名缝纫工。1994年,他参加苏州缝纫技术比赛,以精湛的缝纫技术赢得观众和评委的好评,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他,投资5万元在巫溪县开缝纫店,生意火爆,成了当地缝纫达人。
如今,身价千万的他回乡投资1000万余元,流转了600亩土地,种植李子树、梨树、桃子树以及葡萄树,并租用闲置的民房,打算搞民宿客栈,要把荒山变成青山。他就是厚坝镇青坪村10组的返乡创业人士、现年46岁的殷泽海。
19岁,外出打工比赛获奖
“16岁那年我初中毕业,考虑到当时家里穷,父母也多病,就应允了父母的安排,学了一门裁缝手艺,没想到,这个手艺还成了我的生财之道。说真的,我还得感谢我的父母。父母常说‘家有良田万亩,不如薄技在手’。”4月11日,殷泽海无限感激父母当初的决定。
殷泽海如今是青坪村资产上千万的有钱人。但在27年前,他家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人家,为了改变家庭的贫穷面貌,他勤奋好学,决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跳出农门,飞出大山。但事与愿违,1991年,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中专,他打算再复读一年争取来年再考,却被父母安排学裁缝,考虑到家庭条件,他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听从了父母的安排。1992年出师后,他便跟随妹妹到苏州打工,与妹妹在同一家服装厂上班,当了一名缝纫工。有着缝纫功底的他,悄悄把妹妹裁剪好准备缝纫的真丝布料拿来做,缝纫出来的真丝绸衬衣不但针距、边距均匀,而且熨烫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组长、车间主任乃至厂长对殷泽海刮目相看。
就这样,殷泽海免去了三个月的实习期,直接转正拿计件工资,厂长还为他购买了生活日用品、安排了床位,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全身心投入到缝纫工作中。别人每月工资600元,他可挣到2000元。在一线工作了3个月的殷泽海,被厂里提升为设计,各种丝绸样品,包括衬衣、西装、裤子等都出自他手,不但赢得厂长的肯定,更赢得客户的称赞。
1994年,苏州市举办丝绸缝纫比赛,在高手如云的参赛选手中,殷泽海以精湛的缝纫技术夺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了一床毛毯的奖励。
“25年过去了,这床红色毛毯至今还保存着,我一直舍不得用,虽然这毛毯值不了多少钱,但它有着特殊的纪念和收藏意义。”殷泽海表示。
24岁,自立门户当上老板
“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不但要看别人的脸色,而且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报酬不成正比。我的脑海时常闪现自己当老板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可这种想法始终都没有放弃。1998年,这个想法终于实现了。”殷泽海介绍。
因在丝绸大赛中获奖,殷泽海从此名声大振,许多女孩慕名而来,有找他学缝纫的、有找他学设计的、有找他学裁剪的,甚至还以学技术为名追求他的。在众多的追求者中,殷泽海选择了巫溪县的一个女孩,因为这个女孩不仅聪慧漂亮,而且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经过一年时间的接触了解,1998年,他与这个女孩儿步了婚姻殿堂。
后来,在妻子的建议下,殷泽海辞掉了销售经理职务,与妻子在巫溪县投资5万元开了一家缝纫店,为顾客量身定制衣服,设计、量尺寸、裁剪、缝纫、熨烫,他做出的衣服令顾客满意并获得好评,顾客一传十、十传百,生意十分火爆。每天一开门,就有10多名顾客等着做衣服,还有许多人向他拜师学艺,学徒最多时达10人。
“那时候,我们平均每天要做10套衣服,按照每套衣服净赚50元,每天要赚5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15000元,一年下来就是18万元。”殷泽海介绍。
46岁,投资千万振兴家乡
“虽然我人在巫溪县,但心在开州,特别是每年春节,我回到老家青坪村,看到成片的良田荒芜,乡村路被杂草掩盖了,心里非常难过。当年,这些田地是我们的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根基,吃的、穿的哪一样不是出自这片土地?”殷泽海无限感慨地说。
殷泽海萌生了要把荒山变成青山的想法,让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到家乡为乡村振兴出钱出力。去年国庆节,殷泽海回老家探亲,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青坪村的村干部,得到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
殷泽海投入1000万元,以每亩300元的租金从村民手中流转了600亩荒山,并签订了20年的租用合同,开垦荒山种上巫溪脆李200亩、桃子200亩、梨子及葡萄200亩。同时,以每年1000元每套的价格,把村民闲置的房屋租过来,准备打造民宿客栈。“今后,将农民的土地和房屋以入股的方式投入到我的民宿项目中。”殷泽海展望着未来。
“不到3年,这600亩荒山就能变成青山了,游客到这里来旅游,既能采摘又能住宿,可垂钓,还能开展拓展训练。”殷泽海信心满满表示。
“我的两亩土地流转给殷总,每年有600元流转费。另外,我在农村的房子租给他,每年有1000元的租金,加起来就有1600元的收入。他把民宿客栈搞起来了,20年后把房子还给我,设备设施全部有,客源也有,我自己就可以搞民宿客栈了,到时又是一笔收入。”青坪村10组的村民祁开富兴高采烈地说。
来源:开州日报/熊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