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一个以“刚勇尚武”著称的族群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个族群被称为巴人。
但是这个族群却突然在2000年前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过多的足迹,只有些许零散的记载。古代巴人所留给后世的谜团,许多至今依旧无法破解。
(开州博物馆内的雕塑造型)
在开州区渠口镇云安村发掘的余家坝战国古遗址葬墓群,是继云阳李家坝墓群发现以来三峡库区最重要的战国时期巴人墓葬遗存,对巴人及其历史文化的解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上学的时候曾经追过一系列盗墓剧:《盗墓笔记》,《鬼吹灯》,《黄皮子坟》等等,对于这些古老的墓群总是充满一种热切的向往感。于是在发现开州居然还拥有这样的大型古墓群时便迫不及待的前往了。
(开州博物馆内还原的余家坝古墓)
到达余家坝古墓群时,才发现整个古墓群都藏在水下,根本无法窥见其影踪。只水面上偶尔会有水鸟飞过,留下一道长长的痕迹。
据余家坝的村民刘尚松介绍每年余家坝都有一段时间会藏在水下。只有到了四五月间,水退之后,才能窥见余家坝古墓群的模样,而到了九十月份,水面又会持续上涨,余家坝将再次沉入水底。
刘尚松说,他们村子里的人许多都曾参与过余家坝古墓群的挖掘工作,他也不例外。他12、3岁时,隔壁的邻居还曾从田里挖出过陶罐,但那时他们都没有想到,就在他们居住的那片土地下,埋藏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古墓群。
为了更加具体的了解余家坝古墓群的情况,小编去到了开州博物馆。据开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余家坝古墓群在1993年由开县文物管理所发现,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县里不具备考古的条件。于是直到2000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栾丰教授带领考古队来到了开州,才开启了余家坝古墓群的挖掘工作。
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考古队先后对余家坝古墓群进行了7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8000平方米,挖掘出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墓葬261座,出土文物1339件。
目前,从余家坝遗址中挖掘出的大部分文物都收藏在开州博物馆内。其中包括大规模的戟、戈、矛、剑等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并且巨大多数墓葬都留有战争痕迹,从侧面印证了巴人刚勇尚武的精神。
(青铜鼎)
(开州博物馆收藏的各种青铜兵器)
当然其中最吸引人的便非巴人青铜武器上的各种图符莫属了。在各种纹饰中,以虎型纹饰最为常见。在这个骁勇善战的族群里,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被如此崇拜似乎也无可厚非了。
(虎纹兵器造型)
除了兵器外,其中还不乏一些生活用品:陶罐、陶壶、陶豆、陶鍪等,几乎都是战国时期的物品。
(釉陶钟)
(开州博物馆收藏的各种陶器)
虽然出土的文物大部分为武器和陶器,但还是包含少量的玉器和其他文物。令人惊奇的是,其中还有一对北宋时期的白瓷花瓣口杯,杯身上一道道的裂痕,向世人宣告它曾经历了多少沧桑岁月的洗礼,才得以重见天日。
(开州博物馆收藏的玉器串饰)
(北宋白瓷花瓣口杯)
考古学家表示,余家坝古墓群这样一个保存完整,毫无被盗痕迹的密集的巨型古墓群在整个三峡考古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该墓出土的文物汇聚了巴、楚、秦等多种文化元素,将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巴人先祖的生活场景仿若画卷般一帧一帧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对研究巴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民俗礼制、兵制形式,青铜铸造技术,以及巴人的兴盛与衰亡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佐证。
或许这才是考古最大的意义吧,我们无法回到数千年前去亲历那个时代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发掘出来的文物以及历史上留下的琐碎文字,去想象他们曾历经的岁月,去了解那些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故事。
图文/张瑾歆、任蒙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