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几乎每年十一假期都会像固定节目般出现——“逃得过旅游景点的拥挤,逃不过亲朋好友的婚礼。”
这个十一,你参加了几场婚礼?随了多少份子钱?有没有当谁的伴娘或者伴郎?
拿90后来说,这代人正值结婚的高峰期。临近十一,看着朋友圈一对对璧人,纷纷发出婚庆公司制作的电子请柬,诚邀你去某某大酒楼贵宾厅见证一段爱情故事。在我密集地跑了3场同龄人的婚礼之后,我发现一个正在发生、却也有点意外的趋势:当代年轻人的婚姻,好像什么都有,缺席的恰好是爱情。
在互联网各个平台上,“恐婚恐育”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放下手机走进现实生活中去,你会发现,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并没有网上表现得那么排斥,而是更加微妙、矛盾。
在一线城市漂着的年轻人也许对此感触还不深刻,但只要节假日回到自己的老家看看,你就会发现除了你一线城市的“狐朋狗友”们不结婚,老家的表姐都已经准备生三胎了。
甚至曾经躲避婚姻的人,随着年纪增长也“妥协”了。换一种温和的说法,他们认怂了,开始接纳相亲、结婚、生育。甚至有人开始倒逼自己的父母,动用人脉资源帮自己找对象。
其实也很好理解,目送同龄人一个个走入婚姻殿堂,只有你一个人在门外滞留时,夜深人静时,很容易产生“我是不是也该结婚了”的想法。
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转变,先从对相亲的默默接纳开始。
放在10年前,相亲还是一个远古而死板的传统习俗,两个互不相识的年轻人以结婚为目的坐在一起,光是想象这个场面,就已经让人社死了。
但随着时间推移,“相亲”这个一直不受年轻人待见的习俗,风评也逐渐转变。
越来越多的90、95后,从一开始不排斥相亲,逐步到接受、习惯、甚至融入了这套系统。我采访了几位单身的95后青年对于相亲的态度,他们给出的答案大多是:父母朋友介绍,知根知底。比起自己投身人海、等待完美爱情砸到头上,不如主动出击,利用相亲广撒网再精准定位。
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只要能脱单,相亲也许是认识靠谱适龄异性的方法。
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