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故居位于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
距开州区城28公里。
据重庆市万州区50公里。
是原四川省、现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占地面积8.65亩。
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小华山一台地沈家湾,门前的浦里河沿山脚缓缓流过,直通长江。
故居翠竹环抱,地貌特异,颇多传说。
可遥望对面云雾飘浮酷似睡佛的山岭,俯瞰河边农贸兴旺的赵家街道。
看上去山腰像一把座椅,椅前的一台地名日“点将台”。
山对面广阔的坝子呼之为“阅兵场”。
据故居展出的《刘氏家谱》记载,刘家的祖籍原在湖北荆州府江陵县,后随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迁到重庆市云阳县关口乡定居,世代农耕为业。
到咸丰年间,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1860年因交不起租佃流落到开县浦里河畔,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给人吹唢呐,干铁匠活,逐渐积蓄钱粮,购置田地,自耕自食,建立家园,生有六个儿子。
刘伯承的父亲刘文炳为排行第六,家庭经济好转时,读了几年私塾,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执笔修撰过《刘氏家谱》,同时还会给人吹唢呐、打铁加工制作农具、生活用具,是耕田种地的能手,是当地有名的“泥脚文人”。
刘伯承的母亲周寅香,高大壮实,勤劳俭朴,聪慧善良,川东一带的习俗“上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当入”,她长着一双没缠住的大脚,无论外耕田,内持家,纺棉花,巧手针线活都十分能干,为人又心地善良,深得公婆的器重和乡里的好评。她生了四男三女,男按“伯仲叔季”排列,刘伯承率先。
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诞生在重庆市开县赵家镇周都村张家坝刘家院子。
刘伯承5岁时,随父辈分家,搬迁到离老屋100多米的后坡沈家湾居住。刘伯承在这里生活了14个春秋,直到1911年离家从戎投身辛亥革命。
刘伯承同志故居现藏有文物35件,其中11件文物及当年使用的书籍、物品复制件,分布在他居住的卧室、父母居室、灶房及堂屋。
通过这些原状陈列和故居左测保存完好的供饮水的石水缸、加工谷物的石碾盘(1985年出土)、灌田养鱼的堰塘,还有那屋亮度荒草萋萋、无一块墓碑的父母坟地,还有那童读《三国志》、《水浒传》的小乐园——遮天蔽日的五棵大黄桷古树,和此处通往河边码头的古道,当年刘伯承青少年时期常在此读书、纳凉、担煤歇息,及在河边放牛的麻柳林、诞生地、私塾遗址等,真实地再现了刘伯承1892—1911年期间,就是在这样一个黎明即起,荷锄下地,勤劳、贫寒却有文化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
刘伯承故居右侧(原是二弟刘明书、三弟刘叔禹的居室和仓屋)已另辟为三间辅助陈列室,用17件文物配以50余幅图片资料,展示了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刘伯承,钟毓于故乡山水的灵秀,得助于父母和一位能文能武的启蒙教师,使他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展示了他少时勤耕苦读,愤懑清廷的腐败,立志“拯民于水火”的成长轨迹。
早期艰苦生活磨炼,为刘伯承日后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和一代名帅奠定了坚实基础。
悠悠岁月过去了。
刘伯承始终没有忘记哺育他的故里。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遵照他生前的遗嘱和汪荣华同志写给中央军委的信的意愿:要求把刘帅的骨灰“撒在太行山、大别山、淮海战场、南京和大西南,让你的忠魂,与养育你的大地和人民,与你指挥千军万马战斗的地方,与长眠在那里的无数烈士,永远在一起”。
其中部分骨灰于1986年10月24日回到养育他的故土,并由中央栽下两株黄桷树。
这位从贫苦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一代名帅,最后,落叶归根。
1986年11月26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刘伯承同志故居”匾名。
1987年夏,开县政府在安葬刘帅部分骨灰处的两棵黄桷树中间修建了肃穆、简朴的陵园,玟青石墓碑上刻有徐向前元帅于1987年6月亲笔题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帅之部分骨灰葬于此”。
刘帅故居周一闭馆维护,周二至周日对外免费开放。
这也算是我的寻根之行,我已经多次去看过刘帅故里了!
据我们家谱记载,我的曾祖父就是从赵家周都村张家坝刘家祠堂分家出去到陈家(现在长沙)的,与刘帅父亲是六亲兄弟之一。
刘帅与我祖父同辈分——明字辈。
也许这是传说,因为这个族谱我没有亲眼目睹过。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