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虽然走得有些快,但从未忘记腾出个地方留给传统。——胡晓昭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人称四大名绣。
你可知道,在重庆开州,也有传承了 1800年的古典刺绣流派——汉绣!
其手法、工艺自成一体,曾与四大名绣齐名。
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开州汉绣面临断档危机。
一个名叫胡晓昭的开州男子,因感念儿时的“慈母手中线”,还有对汉绣的执念,穷尽力气普及汉绣。
几年过去,开州汉绣名声逐渐传出国门,在这个汉子的背后,是1200多名家庭主妇出身的“绣娘”,一针一线地雕刻着“希望”。
纯爷们骨子里爱传统
清瘦,温暖内敛,说起话来,却也中气十足。这是胡晓昭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为何走上汉绣之道?胡晓昭最初说是机缘巧合,停顿2秒后,又说:“也有可能是骨子里对传统的执念。”
小时,双亲节衣缩食供他学习书画,以培养传统文化兴趣,虽不富裕,却全家和睦。但这样其乐融融的美好定格在了15岁。
那年,胡晓昭的父亲去世,全家顶梁柱垮塌,他就此辍学回家。
而后,下岗、打工……在10多年里,换了10来个工作单位,日复一日、不辞辛劳地干活赚钱。
与普通打工者不一样的是,胡晓昭把工作之外的剩余精力都用在了练习书画上。
曾有一次为学习新的PS技术(与绘画、制图相关),胡晓昭三天三夜都没合眼。“走出办公室,感觉天都是黑色的,那种感觉以后都不想再体验”。
如饥似渴的学习,让胡晓昭在工作单位多次获奖,也为他能够在日后“抓住机遇”积累了学识能力。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勇者,擅抓机会。2006年,胡晓昭“嗅”到了房屋装饰的商机,想要“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胡晓昭身无分文,大起胆子贷款10万,租下一18平方米的门面,从擅长的画画领域着手,经营装饰画、画框等产品。
从此,“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半夜看黑板。事实证明,胡晓昭对商机的把握确实灵敏。当年,开州房租改建增多,市民们对房屋装饰品很是“感冒”。
开业半年,生意便走上正轨。有了资金,及锋而试。胡晓昭又开设书画培训班、茶楼、木工雕刻等门店。生财有道,事业顺畅。“人活着,总得有点梦想。”
不愁生计后,胡晓昭开始想为开州打造文化大区做点什么。2008年,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开州汉绣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时,胡晓昭也正寻找新品代替十字绣,加之感恩母亲,于是,他锁定汉绣,请来姐姐“坐镇”指挥技术,将其作为产业打造。
海外受青睐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展厅里,许多外国友人围绕着“古今庭”展桌,对桌上那一个个小摆件啧啧称奇。
展台的摆件上,景物错落有致,立体逼真,走近才能有密致的针脚。
2018年12月7日-13日,胡晓昭受邀参加“‘中国印象•秀美重庆’•俄罗斯站”文化艺术国际巡游活动。
与此前的“法国站”一样,开州汉绣、开州植物画被带到现场,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对方相关负责人。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真的很受欢迎。”胡晓昭告诉记者,法国、俄罗斯的活动期间分别签约了30万元和50万元的订单,加上9月文博会以及日常销售,开州汉绣和开州植物画两类产品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60万元。
如今,古今庭的产品常年稳定销售于欧洲各国。
在今年元旦前夕,开州汉绣成功入选首届重庆文化旅游十大特色产品。
1200主妇跟他当“绣娘”
国内外市场不断开拓,以纯手工制作的开州汉绣如何跟上量?记者很是疑惑。
“公司有一培训学习,请来国家高级刺绣师免费授课。”胡晓昭翻出手机,边展示绣娘学习照片边介绍,“学成后,绣娘可带半成品回家绣。公司再负责回收、销售。”
五年来,胡晓昭的汉绣培训学校累计培训了2000人次,技术达标成为绣娘的约有1200人,每月可增收2000——3000元不等。
非遗产业化,经济“活”起来,这是胡晓昭回馈社会的方式。
但这不是唯一,从2010年起,胡晓昭都会参与书画联展、捐资助学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将茶艺、刺绣、剪纸、雕刻等一些中国的传统技艺送进兴趣课堂。
寻觅吹糖人、唱川剧、掏耳朵等民间艺人,邀请他们到茶楼工作。“为60多岁的老艺人谋份工作,也让年轻朋友见识这些濒临绝迹的传统技艺。”
胡晓昭说,古今庭一大宗旨就是传承古典,不想让这些技艺就此绝迹。
深耕乡土研发植物画
在传承传统的道路上,胡晓昭不忘初心,在古为今用的创新上,他也砥砺前行。
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是汉绣的独特之处,但仅此为卖点,远远不够。
近年来,胡晓昭又将汉绣融入到台灯、笔记本、T恤等生活用品中,增加汉绣的附加值。
2013年,他开创性地利用芦苇、麦杆、笋壳等植物,通过烫色、剪裁、粘贴、上色等16道工序,制成一幅幅构思奇巧的植物画。
如今,汉绣为带领,植物画、剪纸作辅助,是古今庭的产品布局。画像除常见的锦绣前程等吉祥画外,更多的是汉丰湖、举子园等“开州符号”。
以地域符号深耕汉绣,胡晓昭想得更宏大:“不仅要有开州符号、还要有重庆、中国的符号,火锅、吊脚楼、轻轨、长城等也会成为‘锦上花’。”
谈及下一步,胡晓昭斩钉截铁,计划通过10年时间,让“开州汉绣”响彻世界。
一则是海外市场已有基础,再则,产品研发、营销布局、培训绣娘等工作都有齐头并进。
文化苦旅需耐住清贫
胡晓昭认为,做文化,是一个耐得住清贫的行业,前期投入大、研发时间长,不过只要稳得住,对公司、对地方、对社会都极其利好。
在秸秆植物画研发成功之前,胡晓昭曾用中药材尝试。
绘画、装裱放置一年后,发霉生虫,没推向市场。
“文创产品与其他材料型产品不同,失败了,之前的材料、人力都作废,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可为何坚持?胡晓昭说,心中有一点点梦想,期待薪薪之火可以燎原。
胡晓昭表示,开州汉绣产业虽有了雏形,但依旧只能算起步阶段。
比起苏杭刺绣,虽做工、色泽一点都不逊色,但名气要差很多,因此,未来的品牌之路还很长。现在要做的就是守住初心,挖掘文化,定好方向。
“保护传统,保护文化的根。至于未来,就交给未来。”胡晓昭笑着说,现已开始注重培养子女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正如,胡晓昭给古今庭宣传册上写的广告语一般:“这些年,我们虽然走得有些快,但从未忘记腾出个地方留给传统。”
来源:华龙网-巴渝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