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街道登云村郑文学坚守24年义务扫街护路

[复制链接]
哇唧唧哇 发表于 2019-2-2 08: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一个人,一件事,一辈子

——记五保户郑文学坚守24年义务扫街护路

59.jpg

清扫公路
60.jpg

填补公路



在白鹤街道登云村13组,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三伏酷暑,每天都会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或在大街上清扫垃圾,或在公路边清除杂草。这位老人就是村里的五保户郑文学。


从1995年开始,郑文学坚持义务为村里清扫街道和维护村级公路,虽没做过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他一锹一帚的行动里,24年始终为乡邻诠释着坚韧和善良。


时光荏苒,如今已69岁的郑文学双鬓染霜,他表示全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自己老有所养。只要还能劳动,他会一直坚持下去,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精心养护,走上舒心路



清晨6点,天还没亮,登云村13组村民郑文学家里就亮起了灯。他每天准时起床,简单洗漱后,便习惯性地从门后拿起工具出门了……


天上飘着毛毛雨,深冬的雨天,很冷。郑文学裹了裹身上的棉衣,挥舞着扫帚在寒风中忙碌起来。“刷刷刷”的扫地声,伴着偶尔的几声咳嗽,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我每天都是这个时辰来,赶在村民出门前打扫干净,绝不会有扬尘呛到大伙儿。”**学乐呵呵地说。


一把扫帚、一把锄头、一把铁锹见证了郑文学24年义务清扫街道和维护村级道路的岁月。除了清扫大街,他“精心照料”的还有一条出村的泥结石路,这条路有两公里多,步行要走近半个小时,他每天要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忙碌。


连日细雨绵绵,路旁的野草疯长,路面一些泥石已被雨水冲刷,形成了小水沟。郑文学先用锄头清理路旁的野草,然后在坡路旁的土塬上取土,把小水沟一点点填平、压实。


路修好了,郑文学每天都会到路上转转,看到哪里不平,就拿着锄头铲铲填填。哪儿需要砂石铺平、需要铲土,他都一清二楚。


一直以来,登云村的道路条件较差,运输就靠人背马驮。1995年,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村里建成了第一条村级公路。路修好了,村里人搞起了种养殖业,不少村民也走出去开阔眼界,寻找致富商机,不管是外出还是在家谋生,生活都有了改变,过得越来越好。


“这条路,就是全村的致富路、希望路,国家为我们修好了这条路,不能白花钱,一定要好好养护。”郑文学说,他就抱着这样的初衷,开始做起了义务扫街和养护道路的工作,一干就是24年。


为了护路,郑文学雨天穿着雨衣排低洼积水,晴天清扫垃圾,把路边砂石扫到中间,下了雨后,时常要修补路。在他的精心养护下,这条村级路至今始终保持着干净、平整。


早上10点过,路上有了骑摩托车出行的村民。“老郑,又在整路呀,感谢你哟!”从郑文学身边路过的村民,都会对他道声感谢。


报答恩情,拒领工资



郑文学是村里的五保户,每月各项补助加在一起有820元。村里开群众大会,要聘请一位保洁员,每月有500元工资,村民举手表决通过让**学做保洁员。会议结束,村主任贾开常赶紧找到了正在路边清扫道路的**学,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郑文学听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党和国家对我好,给了我基本的生活保障,事我要继续做,钱我不能再要,我身体好,从没生过病,自己只要能劳动,就想着多做点事,来报答党和国家的恩情。”


在村民的眼中,郑文学就是一个勤快人,大家对他的评价是:不抽烟、不喝酒、最爱劳动,不仅每天清扫保养道路,还种了半亩地,养了20只鸡鸭,能自给自足,还能卖点钱。每年底,村里给郑文学送去慰问金,他从来不收;送年货和油米,他也坚决不要。


起初,郑文学还曾被一些村民称之为“傻子”,说一些风凉话。因为他既不图名,又不取报酬。直到2014年9月发生的一件事,让村民们彻底改变了对他的评价。


原来,在2014年9月的一天,连续下了一整夜暴雨,听着外面的雨声,郑文学翻来覆去睡不着,担心路面被洪水冲毁。天刚亮,他便穿上雨衣拿着工具出门了,刚走到村民刘昌贵家门外,看见路旁的水沟被泥石堵住,洪水直接往刘昌贵家里涌去。


“这样下去,刘昌贵的房屋随时有垮塌的危险。”想到这里,郑文学赶紧跑过去,拿起锄头开始清理边沟里的泥石,半个小时后,边沟挖通了,洪水改变路线顺着边沟流走。此时,**学全身已经湿透了,脸上也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


此后,再也没有村民对郑文学说风凉话,大家纷纷为他点赞。


义务扫街,感动乡邻


“他是个好人,如果不是他,我们这条路可能车都进来不了,全村人都很感激他。”村民王文生说。


一旁的村民蒋学富道:“他一天忙得很,我们去找他耍,都找不到人,他不是拿起扫帚去扫地,就是拿起锄头铲子去铲草补路。”


24年来,郑文学已经数不清用坏了多少把扫帚、锄头和铁锹。他不仅是个勤快人,还是一个热心肠。看着旁边道路的清洁员对养护道路没有经验,他主动讲解道路保洁要领,还经常悄悄把别人的边沟清理了,也“顺带”把路上的清洁打扫了。


2017年,在国家扶贫政策下,郑文学享受了D级危房改造政策,一直借住在侄儿家的他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新房。郑文学觉得自己享受了国家的好政策,更应该知足,更应该回报。“只要我还有力气,就要把这条路继续养护下去。”


郑文学坚持义务扫街,也让登云村的村民悄然发生了变化。“看到他那么勤快,把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既感动又惭愧。所以,平时大家也把自己房前屋后的卫生打扫干净,整个村子看起来非常干净整洁。”


“看到老郑天天打扫,确实不容易。现在我们村里的人不好意思乱扔垃圾,环境卫生一直保持得很好。”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在**学的影响下,村里发生的变化……


郑文学接受采访后,扛起扫帚来到了那条村级公路。他手中的扫帚虽然很轻,却承载了老人的感恩之心、奉献之情和坚守之行。








来源:开州新闻社 ——开州之窗   记者 张媛 文/图

等忙完了人世间这些琐事,挑一个风水宝地,睡一个世纪~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WPSds 发表于 2019-2-3 11:1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好厉害的老大爷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桃花源里的土匪 发表于 2019-2-5 01:2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认识主人公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超级版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