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落带”这个名词,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蓄水发电水位在175米,夏季防洪水位则降到145米,岸边30米高的落差区域,就叫“消落带”。而“消落带”的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今天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我们就去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开州区,看他们如何破解“消落带”治理之困。 重庆开州是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最大的区县,“消落带”共有40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澎溪河流域。在2010年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一些“消落带”植被覆盖稀少,造成沿岸水土流失,水体污染。
“消落带”治理难,首先难在改变人们的意识。按规定,“消落带”不能耕种,但村民们看着家门口的水退了,忍不住要在地里种庄稼。
除了不断巡护劝阻,治理团队还想了个办法。治理“消落带”的一种办法就是挖池塘栽种水生植物,团队就引导村民一起栽种类似荷花这样的植物,既能净化水质,生长的莲藕还能帮他们增收。 重庆市开州区渠口镇剑阁楼村村民 朱逢宝:这是种的藕,大基塘是种的菱角,菱角一般卖七八块钱一斤,比种水稻,比玉米、花生都划得来些。 三峡蓄水前,澎溪河流域有20多家采砂厂,而蓄水后,这些采砂厂的区域划为了湿地保护区。在修复长江生态的过程中,治理“消落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重庆市开州区林业局局长 肖仁海:坚决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地长远发展,它两者不是矛盾的,该搬迁的必须搬迁,该重新选址的重新选址,所以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那就是重拳出击。 目前在澎溪河流域,已经看不到采砂厂的影子。但在这样的砂石环境下,如何恢复湿地功能,治理团队还在探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照。
重庆市开州区林业局副局长 杨泉:我们做的事情是恢复湿地的功能。
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 黄亚洲:你恢复功能植物都存活不了,这地方我们因地制宜吗?这地方是砂。
杨泉:我们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来做这个事情。
黄亚洲:我不看好。
黄亚洲认为砂石环境很难留住水,应该先铺层土,再栽树。杨泉则认为直接挖池塘,栽水生植物,更利于恢复湿地功能。
这两种办法治理“消落带”都成功过,但在砂石环境下都没试验过。今年栽种的季节就要过了,必须马上拿出一个方案。最终大家决定采纳杨泉的方案,挖池塘试一试。
杨泉:我觉得这个风险是值得的,对整个消落区的治理来说,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没有经验可循的东西。
黄亚洲:这个地方也是我们来得最多的地方,应该是我们最开始的一片试验田。退水的时候,我们过来就在这片林子里面,就是一株株地看,一株株地查看树到底死了没有。我们在这个地方尝试了很多种的乔木,可能有十五六种乔木灌木,但是最终存活下来的不多。
2011年,黄亚洲他们在一片“消落带”上种植了5米高的中山杉,中山杉耐湿性强,生长得不错,2013年确定成功。于是,在这片澎溪河湿地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消落带”上,去年也种植了近600棵同样5米高的中山杉,没想到今年却出了意外。
黄亚洲:你看这个树皮全部已经干枯了,这个树肯定不会存活了。我们也是费了很大心血把这个大树栽下去,是我告诉他们怎么打窝,怎么栽,然后每棵树又用了营养袋。造林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到了。
黄亚洲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这片“消落带”的海拔不同于之前地区,中山杉被水淹的高度也有所不同。而这种五米高的中山杉,抗淹性又不如小苗子,所以今年换较小的中山杉继续试验。
这样的不确定性也是治理“消落带”的一大难点,每年植物被水淹的高度、时长都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品种,在不同海拔种植,结果也可能不同。
黄亚洲:我们发现这几种树,包括中山杉,落羽杉,还有水松这些,特别适合这个地方,至少有六七种可以选择了,不像最开始我们就一两种能够栽活。我们看到了希望,所以每年试种不同的植物,就这样坚持下来。
如今,这些栽种成功的树有的已经长到了八九米,并在“消落带”深深扎下了根。
黄亚洲:我们看到这下面长了很多的呼吸根。
记者:我看到这些好像一个小的石头,这些都是呼吸根吗?
黄亚洲:对对,它现在如果出现这种东西,说明这种树已经完全适应了我们这个地方的条件。
冬天的时候,这里就成了一片漂亮的水上森林,也是不少越冬水鸟的栖息地。
这些年来,飞到开州的水鸟越来越多,每发现一种鸟,黄亚洲都会拍摄下来,如今已经记录了290种了。随着“消落带”治理项目的实施,1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汉丰湖,库岸生态得以修复,未来当地还将对砂厂搬迁后的400余亩“消落带”进行修复。
黄亚洲:只要有树在我们的努力下存活了,就说明我们治理这个“消落带”总是有希望的,总是有办法的,国家对生态环保的力度特别大。我们有更多机会来尝试更多的方式,更多的模式,现在我们也能收获更多的成功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