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特产之一的临江绸扇。
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扇文化也在中国源远流长,重庆市开州临江镇绸扇是渝东北知名传统手工业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临江绸扇不但有携带方便,经久耐用的实用功效,其考究的制作,图案优美,也极具文化价值。
《开县民间文化》一书中这样介绍:临江香绸扇,趋炎迎清凉。白竹作骨架,绸锦为素状。轻摇似蝶舞,重摇满屋香。名人题字画,珍品箧中藏。
一本尘封的古画谱 记录绸扇发展变迁
日前,笔者获悉有一本有百年历史的古扇画谱收藏于开州区一制扇世家。为一睹其真面目,近日,笔者在民俗文化爱好者李小平的带领下,来到开州临江镇莲花街,找到了画谱主人——邓尊建。
听闻笔者来意后,邓尊建十分热情。带领笔者一路上到家中阁楼,不料阁楼还别有洞天,萋萋兰花盆景的掩映之中,竟隐藏着一处手工制扇的创作工坊。
邓尊建拿出了一本线装宣纸古本画谱。画谱形态方正,长宽约一尺,保存较为完整。**宣纸制作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十竹斋书画谱”几个大字。
虽然经历了上百年时间,但画谱里的石榴、兰草、荷花、梅竹等水墨画鲜艳依旧,一诗一画的格局造册都精工细巧,寥寥几笔,或细描勾勒,或浓墨点染,造型生动形象,诗画充满灵气。再看作者所题诗句,笔走龙蛇,或隽永清秀,或凝重高雅,实为画谱精品。
邓尊建告诉笔者,这本画谱是祖传的宝贝。打他很小的时候,家中就有这样一本画谱,后来成了他反复临摹的绘图范本。现如今,偶尔也会翻开看看,从中寻求到创作的灵感。
画谱内的诗画堪称精妙。 四代匠人手艺相传 讲述临江折扇百年历史 邓尊建的这间创作室面积不大,却是“五脏俱全”。制作折扇需要的器具和设备繁多,扁刀、刮刀、蔑刀、锯子、匀刀、卡具、铁锅、油桶、毛刷、裁剪纸刀、铁板刷、晒扇架等一大摞,他这里都有。
在案台之上,邓尊建手执毛笔,凝心创作。只用了两三分钟,一幅颇有神韵的“虾趣”便跃然扇面。
据邓尊建介绍,香绸扇选用山涧优质凤尾竹、上等丝绸为材料,采用传统削、钻、刮、漂、浆等72道手工、手绘、手书工艺精雕细凿而成。它获得过省市级“优秀产品”、“消费者喜爱商品”等称号。
关于临江香绸扇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相传,临江镇当地一个名叫童茂恩的青年在湖北武汉发现每到夏季,当地群众都会用一种竹子和涂有桐油的纸做成油纸扇来降温。他就将这门手艺带回了临江镇。
1989年四川美院提供技术支持,在油纸扇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经过漂白和上香工艺处理后,改良之后的香绸扇不仅变得更美,而且散发着淡淡的黄桷兰香。一百多年来,临江折扇的制作工艺世代相授,历经了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今年61岁的邓尊建是临江油纸扇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其祖上三代都是制扇匠人。邓家三兄弟创立了扇子作坊,曾是临江的“名招牌”!
非遗传承人邓尊建创作扇画。 临江折扇发展面临挑战 优秀传统手工艺需要传承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油纸扇和香绸扇逐步被电风扇、空调等现代工业取代。 如今的临江折扇,高贵典雅,清香怡人,既保留了传统手工工艺原始自然的古朴之美,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扇文化内蕴,是集消暑、装饰、鉴赏、收藏等于一体的佳品,不仅成了开州人引以为豪的“三绝之一”,也成了外地人来开州区旅游时最喜欢购买的纪念品。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手工工艺潜隐于物件上的温情与灵魂,是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嗅到、触摸到的。不过由于制扇过程复杂而精细,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锻炼,会制作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坚决不能让这项传统手工艺失传!”邓尊建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他,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深耕文化,加强对产品的定位和对品牌的包装,努力经营、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临江折扇会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一道更加珍贵的“开州名片”。
来源:华龙网/曾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