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热情的“职场老大姐”
却是最强“甩锅王”
23岁的职场小白蔡勤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新媒体编辑。确定工位后,蔡勤的对面就是一位常把笑容挂脸上的“老大姐”,“老大姐”已婚已育,年龄40岁左右,主要负责审核纠错。“我的工位左右都是男同事,对面就是她,所以,很多时候,我会跟她聊聊天。”蔡勤表示,一开始,她觉得这位“老大姐”人非常不错,不仅对同事们友好,而且还会“顶撞”领导,为此她跟大家关系非常好。
“不过,因为一件事,让我看到了她的另一面。”蔡勤说,一次审核时,“老大姐”让她改动了一个地方,结果改动后的地方出现了问题,“老大姐”却在工作群里甩锅,“说是我弄的,还主动提出扣我的分。当然,我是直接责任人,但是,如果不是她提出来改,也不会出错,而且,事后,她连说一句是她喊改的都不说,这叫什么事儿。”
蔡勤透露,越到后来,“老大姐”的事情她知道得越多。原来,“老大姐”敢顶撞领导,是因为本身就和领导非常熟悉,是非常好的朋友,过来工作就是帮忙的,或者说是混个时间。
“哎,后来遇到类似的事情,她还甩锅了几次,就是她让我改,结果改错,又是我背锅。”蔡勤说,自己也积累了经验,不像以前不懂申辩,现在,她会把与“老大姐”的截图发群里。
与不少人打成一片
他却没有真心朋友
“我们行业里的人都知道他,他确实有能力,能让不少客户都认可,表面上,他跟我们行业里不少人都能打成一片,但是,他却没有真正的朋友。”31岁的小建向记者分享起了他同事的故事。
小建说,他与这位同事一起共事不到3年,但是,这位同事的锋芒,他却是领教得够多。“他从来都是高调行事,做了什么工作、得了什么奖项、取得了什么业绩,都会在朋友圈分享,就连私底下健个身,也会拿出来说,虽然他的身材并不怎么样,但不妨碍人家秀晒炫,为此,他还开设了自己的视频号,分享心得。这就是所谓的社交牛人症吧,对自己足够自信。”小建说,除了线上,线下,这位同事也是人群中的焦点,走到哪里,都是话题的发起者。
“每次他说起话题,不少人响应,我总以为,他在行业里或者客户群中,有很多朋友,后来,另一位同行告诉我,这位同事不仅在行业里没有朋友,而且还树敌太多,不少人提起他,都是负面评论,认为他太自负了。行业里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像他这么高调的却少见,所以,他成了众矢之的。”小建说,后来,他也逐渐远离了这位同事。
多亏同事的八面玲珑
帮老婆找到工作
“职场上八面玲珑的同事,应该好好跟他们搞好关系,因为他们人脉广,消息来源多,懂得社交和沟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帮助你。”39岁的郑先生透露,她的老婆从公司辞职后,就是通过一位八面玲珑的同事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我找他帮忙的时候,就开门见山,让他帮忙,当然,事成之后,我也感谢了他的。”
“他的帮忙我记下了,以后,如果他有事找我,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也会选择帮他。”郑先生觉得,职场上,有同事八面玲珑或者是社交牛人,都没有关系,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就是要懂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这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格局和相互合作,以及资源的互相分享,大家抱团,才能互惠互利,如果都对这类人群远离,错过许多消息不说,还可能错失很多机会。”
调查
职场遇“社交牛人症”人群
该疏远还是亲近
“坚决疏远!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机敏,而不够真诚,我会被他们骗。”32岁的石颖是一名房地产中介,以她的经验,如果是他们这个行业里的“社交牛人症”人群,那一定会想方设法套取她的消息,说不定还会抢走她的顾客。
36岁的胡迪在一家国企工作,她就有过被大喇叭同事透露个人隐私的经历。“我生了孩子后,身体一直没有恢复,我就把自己的苦恼说给了这位同事听,没想到,几天之后,全单位都知道我的事情了,还有人误解我生活作风有问题,我真的是百口莫辩,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他们在的地方,就不会冷场,更不会让我们这些社交恐惧症患者去热场,我觉得多好的。”彭珊是一位程序员,他希望,能在公司聚餐或者年会上,多一些“社交牛人症”人群,这样,就不用他们强出头了,能很好地避免尴尬。
声音
既能表达自己又能顾及他人
真正的社交牛人是高情商
心理咨询师陈志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交牛人症”并非是指严重到要治疗的疾病症状,而是当代年轻人对某类人的一种调侃,简单地说“社交牛人症”就是与“社交恐惧症”相反的人,有人觉得自己社交恐惧,因此很羡慕“社交牛人”能不怕别人的眼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社交牛人”的一系列行为无法体现社交方面的优势,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独角戏,靠出格行为获取关注。真正的社交牛人是在人群中游刃有余,既能表达自己又能顾及他人的高情商人群。
社交牛人症和社交恐惧症,看起来表现截然相反,但它们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颗瓜:由于一个人内心不自信,从而导致的两种不同状态。社交牛人症的不自信,是生怕别人不认可自己,所以就使劲展现,以图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
|